程爵浩:上海郵輪經濟缺少什么
2013-09-18 17:09:49 來源:東方早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9月15日,是上海成為中國首個郵輪旅游發(fā)展實驗區(qū)一周年的日子。目前,上海郵輪母港由虹口區(qū)北外灘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和寶山區(qū)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兩區(qū)構成(俗稱“一港兩區(qū)”)。
近期,《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記者專訪了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郵輪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爵浩博士。他認為,目前上海擴建郵輪泊位之緊迫性雖然是即將面臨的現實需求,但尚不及郵輪港配套設施、服務及管理的完善更為迫切。
母港的擴建急迫嗎?
上海經濟評論:據報道,吳淞口的國際郵輪港,今年要建二期。母港建得越大越好?
程爵浩:母港建成什么樣的,有中外模式上的差異。國外許多大型母港的出入境客流量很大,但其碼頭設施卻未必多么豪華,或者投資動輒達10億人民幣之巨。
上海經濟評論:我們現在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問題:項目越大越好。
程爵浩:為什么有這樣的情況,特別在中國,動不動就是至少六七億元的投資,有的達到10億元。母港建設方面,天津9億元,上海10億元,三亞也已規(guī)劃投資二期兩個新泊位,舟山也在建。這里面有什么問題,我認為現有體制下地方政府有一種投資拉動經濟的偏好存在。另外,郵輪碼頭的建設主體基本都是國企,只有把投資拉高,政績才會容易凸顯出來。
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地方的經濟需要找一個產業(yè)的轉型口,寄希望于形成地方標志性的亮點。
中國改革開放雖有三十余年,但目前港區(qū)的轉型才剛剛開始。由過去的生產功能轉成服務功能,比如北外灘國際客運中心,通過舊城改造,把高端的服務業(yè)集聚在這里。但北外灘的開發(fā)還需要繼續(xù)做配套,可以說是剛剛開了一個好頭;吳淞口的國際郵輪港更是這樣,它所在的寶山區(qū),沿江40多公里的濱江岸線,加上寶山又是老的生產區(qū)。作為上海“十二五”規(guī)劃中一個重要的啟動點,吳淞口郵輪港雖然本身營收有限,但是它的示范效果明顯,經濟功能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開發(fā)過程可能比較長一些,但是必須找一個催化劑出來,而郵輪港區(qū)及其配套項目開發(fā),基本上符合這種產業(yè)化轉型需求形勢。
我個人是這么看的,從長遠角度來看,上海郵輪市場目前的規(guī)模尚未達到頂峰。從現在的市場形勢來看,很多問題還存在。
再從郵輪市場的角度來看,今年載客量比去年增長超過一倍以上,母港郵輪從3艘增加到五六艘。這樣翻倍還不止,在這樣情況下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隨著郵輪航線密度的快速增加,郵輪市場的銷售支持系統(tǒng)能不能對接?就是說能不能在更短的時間里面通過銷售機構找到兩倍以上的客源來把郵輪填滿,這是市場開發(fā)的關鍵問題。由此看來,短期內必須先把內功練好。